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0:48 点击次数:131
张旭、怀素被誉为“草圣”,很多人都在学他们的草书,钻研他们的技法。但是,对于初学者而言,旭素以大草为主且用笔过于丰富随性,学起来难度太大。米芾曾说:“草书若不入晋人格,辄徒成下品。”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唐代继承“二王”笔法的草书,以之为“跳板”,便能“直入魏晋”。
图片
孙过庭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,米芾有言:“凡世称右军书,有此等字,皆孙笔也。凡唐草得二王法,无出其右。”王诜则认为,孙过庭的草书风采不逊二王,比智永更加“放得开”:“比之永师所作,则过庭已为奔放矣……当不减王家父子。至其纵任优游之处,仍造于疏,此又非众所能知也。”
图片
孙过庭传世作品极少,《书谱》虽然有名,但存在“一字万同”这种用笔雷同单调的问题,也有“闾阎之气”粗野的弊病,与之相比,他的《孝经》称得上一生的“典范之作”了。董其昌称其珍稀少见,远胜于《书谱》。
图片
当代崔寒柏也认为“《书谱》整体章法缺乏变化,字形端庄但节奏平淡,算不上神品,而这卷《孝经》是唐代“尚法”向“尚意”过渡的神品,通过“破体”打破形式束缚,追求书写的精神自由。”
图片
孙过庭曾奉武则天敕命抄写《孝经》数十本,如今仅有一卷尚存于世,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卷首残损的几个字由明代祝允明补全。此作为纸本册页,共17开,每开纵25.2厘米、横13.4厘米,总计1000余字,字迹大小约2厘米,全篇以章草写就,兼具行草笔意,满足“取法乎上”“循序渐进”“晋人格调”诸多要求。
图片
此作起笔多露锋切入,笔锋圆润却不失沉稳,行笔中提按变化细腻,横画首尾重、中间轻,长撇、捺画则舒展劲挺,收尾处略顿即收,转折处圆转,笔画衔接圆融流畅。草法严谨、欹正相生,单字结构以中宫收紧、外画舒展为基本范式,上紧下松、左收右放,笔画间穿插避让有序,前字收笔与后字起笔虚接呼应,既保持单字独立性,又形成行气贯通的整体感。
图片
通过字形大小的对比,增强了章法的节奏感,却无刻意安排的痕迹。墨法清润中见层次,笔画中段墨色饱满,连笔与转折处,偶见自然飞白,“润含春雨、燥裂秋风”,实现了“墨随情变、法与意合”的效果。
图片
作为唐代草书规范化的代表,《孝经》每个字都称得上“草圣”水准,既为后世提供了可资临摹的草法范本,对后世草书创作与理论研究影响深远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